形态描述:果扁圆形,果顶平或微凹,有小柱突或无,果蒂部常隆起,有肋纹,或平而无肋纹,纵横径2.8—3.8厘米×3.9—5.0厘米,重25—50克,橙红色,皮厚1.7—2.3毫米,瓢囊9—10瓣,果肉深橙黄色,细嫩,多汁,味浓甜,通常无种子。果期11—12月。[1]
植物形态
本段内容由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南丰蜜桔全株南丰蜜桔花果
3 历史沿革
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的是实生(即籽实)繁殖的朱桔(南丰人称红桔)和火桔。宋元以后,由于蜜桔味美质高,经济价值好,蜜桔生产渐兴,蜜桔名称始载入明正德《建昌府志》。建国后,华中农学院编著的《柑桔》一书指出:“乳桔:系我国古老品种,宋代《桔录》中的真柑,当时韩彦直评为最优良品种,浙江黄岩、温州栽培的乳桔,江西南丰、临川一带栽培的南丰蜜桔均属之。”韩彦直在《桔录》中所称的真柑是:“颗皆圆正,肤理如泽蜡,......擘之则香物(口巽)人,.....所产柑,其大不七寸围,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渣,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以此而论,所谓“真柑”与南丰蜜桔是一致的。尤其是南丰蜜桔向以皮薄、香甜、无核、化渣著称,至于所云“大不七寸围”,愿意指果个较小,最大周径不超过七寸。据1987年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载,宋时一尺相当今日0.9216市尺,周径七寸相当于6.45寸,这与南丰蜜桔大果系基本相似,栽培年代较久的磨刀大果,常达6寸以上。
从南丰蜜桔演变来说,小果系是大果系的枝变或变异植株,由于小果系果小,味道特别纯正香甜,更受市场欢迎,因而发展快,产量渐渐超过大果系,成为南丰蜜桔的主要形象。虽然《桔录》中所记真柑,不会是原本的南丰蜜桔,但与各地所产的乳桔比较,基本性状更加接近文中的描述。日本高桥郁郎所著《柑桔》、《日本园艺大辞典》、《日本园艺大事记》都说日本的纪州蜜柑(或称纪州蜜桔),在中国称为蜜桔、莳桔、南丰蜜桔、金钱桔,原产中国长江沿岸,约在700--800年前引自中国南部,“纪州蜜柑引自中国的乳桔(南丰蜜桔)”(引号中的括号是原文)。这说明,早在700年前南丰蜜桔就已驰名海内外。引种日后,成为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数百年的主要品种。
4 历史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江南一个小镇上,一天正逢圩日,圩上人来人往。有一个人推着一车桔子挤到圩中间,忽见众人向两旁挤,出一条路,让一个肥肥胖胖、又矮又粗、五官丑陋的人过。卖桔人想让来不及,等那胖矮的丑八怪一到跟前,便低眉弯腰地走向前去,讨好卖乖,连称“老爷”,把剥好的桔子敬到他眼前。丑八怪见有人来孝敬,也就落得吃,一个又一个,吃得咽不下了,半个谢字不提,迈开八字步就走。旁边两个讨饭的,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一个是她瘦弱的儿子,看到卖桔人这样大方,以为是个好人,便跪在地上求他给一个桔子吃。
卖桔人刚才还是笑脸,此刻变成黑面雷公,凶神恶煞叫她俩滚开。小孩见讨桔子不到,便捡起地上的桔子皮吃。卖桔人看见,忙用脚把桔皮踩烂,恶狠狠骂道:“吃、吃,叫你吃去死!”
正巧,有个仙人云游到这里,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便摇身一变,变成个讨饭佬。他走到卖桔人身边,也伸手讨食。卖桔人“啪”的一手打去,开口就骂:“刚走了一双,又来了一个。”仙人看得眼里冒火,听得勃然大怒,转身就升到半空中,对着卖桔人的桔子,吹了口仙气。这下可好,筐里的桔子一个个向外飞,一直飞到南丰城西门外,见石佛菩萨的手指向水南村,才落了下来。从此,南丰县水南村开绐有了桔子树。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南丰就到处栽上了桔树。
5 发展概况
南丰蜜桔是我国名特优果树品种之一,其原产地和主产区在江西省南丰县,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南丰蜜桔以皮薄核少、汁多化渣、色泽金黄、甜酸适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古今中外。
南丰蜜桔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南丰县四周环山,地处洪州(今南昌)以南,冬季比洪州暖,夏季比洪州凉,适宜乳桔生长。唐代开元以前,距今已有1300多年,乳桔落户南丰,由于获得优异的生态条件,很快就成为农家主要果树栽培品种。经过长期繁育,虽出自乳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人们以其味似蜜便称之为“蜜桔”,销往外地冠以产地名称称之为“南丰蜜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均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清末民初是南丰蜜桔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最高年产曾达12万担之多。到民国时期,因战乱和灾害的影响,生产由盛趋衰,桔树被大量砍伐,桔园荒芜,产量急剧下降,一般年产只有1—2万担。到建国前夕,南丰蜜桔面积不到3000亩,年产蜜桔17789担。南丰蜜桔栽培地区集中在城区及县城附近的瑶浦、水南、杨梅、茅店等乡村,离城5公里外则少有栽培。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蜜桔生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帮助和扶持桔农恢复和发展蜜桔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