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应茶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提到了两种相关制品:“万应茶茶饼”和“万应茶袋泡剂”。其实,这两种制品一脉相承。“万应茶袋泡剂”既保留了“万应茶茶饼”原有的药效,又具有泡服方便,溶出快等优点。
“万应茶”有个传承谱系。清乾隆、嘉庆年间,永定县陈东乡陈东村的卢曾雄,在漳州设药坊开始生产“万应茶”,接着,其子卢宏汉继承了制作工艺。1926年冬,卢宏汉之子卢斗三、卢乐三和同宗卢作屏,从老家陈东迁至广东大埔茶阳镇设厂经营“万应茶”20年。1947年春,卢作屏之子卢文华、卢文寿从广东大埔回到老家陈东乡,办厂生产“万应茶”。1956年,卢文华、卢文寿将秘方献给当地人民政府,经批准成立了“永定县公私合营岐岭茶饼制药厂”。2000年,制药厂进行了改制。
5 灵源
药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南方的药茶文化是其中的精髓,灵源万应茶就是其中的佳品。
600年,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600年,却造就了灵源万应茶,使之久而弥笃——它从造福一方的“菩提丸”,发展成全球独有“四季清火”功效的凉茶饮料。
灵源万应茶是草本植物茶,是晋江灵源禅寺高僧祖传秘方药茶,民间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
灵源禅寺所在地晋江灵源山,海拔305米,周围拥簇着24峰,峰峰相挽,层峰叠翠,历代有儒生在此结卢读书,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756-600年)曾居此读书三载。
灵源禅寺是千年古刹,是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相传宋代宰相曾公亮(999-1078年)曾题“灵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
灵源万应茶为纯中药制剂,以袋泡茶和块状茶为剂型,块状茶为福建古老独特的药茶剂型,袋泡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剂型,1994年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2004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据灵源寺历代僧尼名录记载,灵源万应茶的创制人是明代灵源寺三十一世祖沐讲禅师。沐讲,俗名张定边(1318-1417年),原籍湖北沔阳,元末至正年初参加陈友谅率领的农民起义,是义军将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陈友谅在与朱元璋大战中身亡,张定边于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率住山僧尼志尚、利济取山中之百草,用姑师井之水炮制药饼,光施万民,不求图报。”张定边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十九日坐化,在世春秋九十九。 据民间口碑相传,沐讲禅师炮制的药饼名为“菩提丸”,是采集红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加入上等茶叶,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以供患病僧尼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600年来,寺中僧尼世世代代继承此秘方,不使失传。
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武将“菩提丸”改制成“灵源万应茶(饼)”,该药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之功能,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
如今的灵源万应茶,仍然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净化车间和检测技术,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工业的有机融合体。它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具备四季清火、天然调理功能的灵源万应茶罐装饮料,不但方便饮用,而且老少皆宜
6 创制人
张定边(1318至1417),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后因故隐居泉州晋江灵源山,削发为僧。
张定边原藉湖北沔阳州湖弦口人氏,出身渔家。身体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