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6、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2.7 7、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绘有幽静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丽的纹饰,称青花影青瓷。
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镇于1983年创出的新品种,该釉色酷似白玉,花纹晶莹剔透,釉层下的暗花与青花融为一体,使器物显得更加秀丽、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关部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陶瓷专家们认定:该产品“具有独创性,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升级换代上高档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
3 雕刻技法
捏雕也称雕花,用上等白泥捏成花鸟虫草。由于受工艺的局限性,常以石山、挂盘为依托。如果支座是石山,再以泥槎成长条,捏成树干依附在石山旁,再在树干上接支干,支干上安花。花的捏制是先捏花蕾,方法是用泥搓成蒜头状,在顶端凿满小孔。捏花瓣是将椭圆形泥团置于左掌上压扁,用挜扒压成不规则的薄片,再蘸泥浆粘在花蕾外围,由内到外,捏一瓣接一瓣。叶片的捏法同捏花瓣差不多。如捏孔雀,先捏雀冠,再捏羽毛。羽毛要捏成羽毛状,一羽一羽地粘接上。
一个技艺高超的艺人,用泥料就如用面粉团一样,做到形象准、速度快。著名的艺人有蔡寿生、杨海生等。
3.1 1、镂雕
镂雕又称镂空或镂通花,通常以镂空为主,综合圆、捏、浮雕技法。有的装饰纹样,如玲珑瓷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各种形状的花瓶、笔筒、挂盘、花篮、三足香炉、宫灯以及楼台亭阁等。以代表作《龙舟》为例,先捏船底,以浮雕刻出片片龙鳞,再将捏雕成的龙头、龙尾用泥浆接上。船舱是主体,镂空大小窗棂、柱子,并分上下两层,每层又捏雕众多人物,分布其中和甲板上,最后捏雕链子和锚。龙舟不上釉,全为高等白泥塑成。景德镇第一只《龙舟》为徐顺元所塑。龙舟是瓷雕艺术中的瑰宝,至今畅销不衰。
3.2 2、浮雕
浮雕也称堆雕,属于平面雕塑。按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又分高浮雕和低浮雕。浮雕作品一般都要依附在器皿上,如花钵、花瓶和未曾烧制的瓷板等。素材多以花卉、树木、鱼虫和云石为主,较为大型的也选取云龙和人物。工艺上按高低起伏不同,分出层次堆泥,由低层到高层一次堆足,也可将条条块块体积不同的泥料,按构思的各个部位堆成形象轮廓,以手指压紧,再用挜扒进行修整。
3.3 3、雕刻
雕刻又叫刻画或刻花,又分刻坯和刻瓷两种。刻坯的工艺是先在坯体上用墨画好底稿,依照线条用刀刻画。一种为阴刻法,即刻成的纹样为凹体;一种为阳刻法,纹样呈凸出状,也有阴阳刻结合的。刻瓷也是先在瓷面上画好底稿,再用钨钢刀或全钢刀将画面凿刻,其特点是刻成细点,刻成后的画面是由无数连接的小孔所组成,每个点几乎深度一样,边缘不得有破损,尔后涂上颜料或墨,再以蜡覆盖其上。民国4年,雕刻艺人黎勉亭曾为英王乔治雕刻瓷像,费时六个月,史载“神态逼真”。
另外还有一种民间刻瓷艺人,走村串户,专为乡民的碗盘刻姓或名字。因为乡下人的红白喜事酒宴多在祠堂里进行,要借用许多碗盘,完毕后,按所刻的字样归还原主,至今,许多碗盘上仍留有这种字迹。
4 发展历史
景德镇瓷器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