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金溪县栽种黄栀子已有3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当地就有一些农民开始收购贩运野生栀子果。1999年,该县提出大力推进黄栀子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每年发展3万亩、10年发展30万亩的目标,计划建立南方最大的黄栀子集散市场。为提升金溪黄栀子产业的科技含量,该县把黄栀子科学种植、品种培育列入科研课题。至今,全县种植的15万亩黄栀子已逐步进入盛产期,今年全县预计可产鲜果2500万公斤。
“金溪黄栀子”是指产于江西省金溪县的中药材黄栀子。由于金溪县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黄栀子都是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皆红的佳品,品质较其它地方种植的优良。2006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金溪黄栀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金溪黄栀子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始载于《神农百草经》,为茜草科植 图2 金溪黄栀子种植园
.物,又名黄栀子、山栀子、红栀子、山枝、黄果树等。栀子为常用中药,以果实供药用,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能。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湿热黄疸、小便黄短、血热吐衄、尿血、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肾盂炎、热毒疮和蚕豆病等症;外用治扭挫伤引起的瘀血肿痛。栀子不仅是重要的中药资源。而且也是化工、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栀子色素是天然染料和食用色素,产品除内销外,还大量出口。.
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金溪县人民0《关于划定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金府文[2005]4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金溪县现辖行政区域。
金溪黄栀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 简介
“金溪黄栀子”是指产于江西金溪县的中药材黄栀子。该县栽种黄栀子已有30多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
当地就有一些农民开始收购贩运野生栀子果。1999年,该县提出大力推进黄栀子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每年发展3万亩、10年发展30万亩的目标。为提升金溪黄栀子产业的科技含量,该县把黄栀子科学种植、品种培育列入科研课题。2006年,全县种植的黄栀子15万亩,产鲜果2500万公斤。2006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金溪黄栀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 相关人物
金溪黄栀子的引种创始人是江西金溪县合市镇田南村农民韩光海。韩光海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当地野生黄栀子
集中移栽,引进优良品种育苗、种植,并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帮助困难户种植黄栀子,带动全县1万余农户从事黄栀子种植。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韩光海先后获得江西省“黄栀子大王”(1998年)、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全国农村优秀人才(2000年)等称号。
3 产地范围
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金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金府文[2005]4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金溪县所辖行政区域。
4 技术要求
(一)种名
黄栀子(GerdeniajasminoidesEills)。
(二)立地条件
海拔<600m,相对高度<200m,坡度≤15°,pH值5.8至7.0,中性或偏酸性,红壤土或黄壤土。
(三)栽培技术
1、苗木繁育:种子繁育、扦插繁育、分株繁育等三种方法。
(1)种子繁育:选择保护区内品系纯正、“中叶宽冠”优良类型的无病害健壮植株,将鲜果采收回来,连壳晒至半干留作种,选择好苗圃地,在春、秋两季均能播种,每公顷用种22.5至30公斤。
(2)扦插繁殖: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季10月至11月上旬均可扦插。
(3)分株繁殖:早春或秋季,将母株周围的分蘖嫩枝带根分离,单独栽植。
2、移栽:春季在2至3月间,秋冬栽植在10月下旬至12月底,如遇冰冻气候,不宜栽植。株行距1.2×1.8米或1×2米,每公顷不超过51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