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江山绿牡丹茶原名仙霞化龙茶。产于江山市境内仙霞山北麓的裴家地、龙井等地。因色泽绿翠,形似牡丹,产于仙霞岭而得名。
1 产地
江山绿牡丹茶原名仙霞化龙茶。产于江山市境内仙霞山北麓的裴家地、龙井等地。
“仙霞化龙”今称江山绿牡丹茶,为绿茶类古今名茶。产于浙江省江山市仙霞岭化龙溪两侧裴家地、龙井等村,因色泽绿翠,形似牡丹,产于仙霞岭而得名。仙霞岭位于浙闽交界,主峰海拔1503米,山区林木繁茂,溪水环绕,浓雾弥漫,雨量充沛,气候暖和,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江山县自古即为名茶产地。相传明代正德皇帝(公元1506~1521年)朱厚照察访江南时,路经仙霞岭,品尝了仙霞茶,大加赞赏,命名为绿茗,并指定为御茶。早在北宋时期仙霞山区所产之茶,已成为江南名茶之一。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曾赋诗致其诗友毛正中(江山人)——《谢赠仙霞山茶》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座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快。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另据江山市志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从江山捎来的仙霞茶更是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苏东坡在《答毛滂书》中说:“……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缄而藏之”。品泉大师东坡先生的诗、书说明,仙霞山茶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已是“色、香、味”俱佳的“三绝”珍茗了。由于历经千载沧桑,江山几经易主,这曾名闻遐迩的仙霞珍茗,不知何年已经绝迹了。然而,在我国迈向一个新历程开端的1980年,江山土特产公司组织茶叶科技人员恢复试制这一历史名茶取得成功,为中国茗苑里增添了一束色泽翠绿、芳香四溢的新花——江山绿牡丹。
2 生长环境
仙霞山位于浙闽交界,主峰海拔1503米,山区林木茂盛,溪水环绕,浓雾弥漫,漫射光多,年均气温17℃左右,无霜期256天左右,常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自古为名茶产地。
始制于唐朝,北宋文豪苏东坡誉之为“奇茗”,明代列为御茶。
3 采制工艺
绿牡丹产于仙霞岭北麓、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尤溪两侧山地,以裴家地、龙井等村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高雾重,漫射光多,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茶树芽叶萌发早,芽肥叶厚,持嫩性强,故当地茶农有早采嫩摘的习惯。一般于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为保证茶叶质量,以传统工艺制作,经摊放、炒青、轻揉、理条、轻复揉、初烘、复烘等工序。炒青特点为:一人炒制,一人摇扇,摊凉过程亦需煽风凉却。成品条直形状自然,白毫显露,色泽翠绿诱人,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芽叶朵朵分明,叶色嫩绿明亮。
绿牡丹采制技术精巧。早采嫩摘,坚持雨、露叶不采、瘦小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叶不采,是牡丹茶采摘的特点,清明前采摘,谷雨后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炒制工艺主要分鲜叶摊放、杀青、轻揉、理条、轻复揉、初烘和复烘等几道工序。一人炒制,一人在旁摇扇是炒制牡丹茶的特点,尤其是利用扇风,迅速降低杀青叶、初烘叶、复烘叶的叶温,加速水分的蒸发,减少茶多酚等内含成份在湿热条件下继续氧化,是保证牡丹茶色泽格外翠绿、香气清鲜的关键技术措施。
(1)杀青
杀青对江山绿牡丹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