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区范围内自繁自养的科尔沁牛。
(二)饲养管理。
1. 放牧饲养:科尔沁牛出生后在保护区内实行放牧饲养到18至24个月龄。
2. 集中育肥:体重不低于300kg的健康公牛和阉牛,采用当地玉米和玉米秸杆为主要饲料进行育肥,育肥时间4至6个月。
3. 出栏屠宰:育肥牛出栏体重不低于450kg。
4. 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三)屠宰加工。
1. 牛屠宰加工按《鲜、冻分割牛肉》GB/T17238/1998、《牛羊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GB18393/2001等标准执行。
2. 牛肉的成熟:牛胴体进入0℃至4℃的排酸间,排酸时间168小时以上,排酸后pH值≤6.8。
3. 分割加工条件:分割间温度≤11℃。
4. 分级:根据背部脂肪厚度、颜色、肌间脂肪的沉积程度分级。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牛肉颜色呈樱桃红色,脂肪呈乳白色,切面大理石花纹明显,肉表面有一层薄膜,富有弹性。
2. 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16%,脂肪含量≥7%,冻肉的解冻失水率≤8%,剪切力值≤4kg。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科尔沁区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蒙古族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孝庄文皇后的故里。自古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最集中的地区,具有悠久的草原畜牧传统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天然牧场,地处北纬42度-45度,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阳光、雨水,水草丰美,牧草优良,生长植物1600多种,其中可做优质牧草的有900余种,内蒙古素有“黄牛之乡”美誉的科尔沁草原,是科尔沁牛、西门塔尔牛的繁育基地。原产瑞士的西门塔尔牛,生长期短、出肉率高、肉质细嫩,是肉牛加工最理想的品种,经过五十年的精心培育,西门塔尔牛在科尔沁草原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养殖,形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为牛肉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牛源。
科尔沁区辖有5个国有农牧场:胡力原种繁殖场、莫力庙羊场、哲南农场、三义堂农场、半截店牧场。
科尔沁草原有较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和近2000万头(只)的科尔沁红牛、兴安细毛羊和蒙古牛羊。
科尔沁肥牛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科尔沁肥牛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通政函〔2006〕2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开鲁县、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等8个旗、县、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科尔沁肥牛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科尔沁肥牛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的著名特色产物,肥牛是一种高密度食品,美味而且营养丰富,不但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铁、锌、钙还是每天需要的维生素B群,包括叶酸、维生素B和核黄素等的最佳来源。
肥牛从喂养、无痛宰杀、先进的排酸工艺,通常选择优质的腰背部的“背最长肌”和腹部去骨肌肉修割成形,现在各部位的肉都制成不同名称的“肥牛坯”送往餐厅。再经专用机械刨成薄片,然后蘸以美味的调料在火锅内涮熟,吃到嘴里的才是真正的“肥牛”。
肥牛是一种高密度食品,美味而且营养丰富,不但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铁、锌、钙还是每天需要的维生素B群,包括叶酸、维生素B和核黄素等的最佳来源。吃肥牛可以配合海鲜和青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维生素,营养更丰富,更易于吸收。
1、眼肉肥牛是肥牛中的上等精品,采用特级牛脊背中部肉,因肥瘦相间,形似眼状故称眼肉,其特点是涮食口感细腻如丝。
2、上脑肥牛脊背上部肉,因接近头部帮故称上脑,其特点是脂肪沉积于肉质中形似大理石花斑,是涮食佳品。
3、外脊肥牛,采用外脊中后部肉,脂肪沉积于肉质一侧,红白相间美观异常,涮食、生食都可,外脊肥牛可分为5级外脊、A级外脊-F级外脊。
4、腹肉肥肉,精选于肋骨后部肉,具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等特点,适合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