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充分依托马铃薯研究所及新技术产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县60多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在坝上两场租赁近3万亩土地,种植优质种薯及炸条商品薯,不断推广集约化经营,采用机械化作业及先进的喷灌圈技术,对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克新一号、渭薯一号、夏坡蒂、大西洋、中薯9号、费乌瑞它。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750至1300米,pH值5.8至7.0,选择平坦地块,排灌方便,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的耕地。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为沙壤或壤土。土层厚度大于40厘米,有机质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1. 种薯选择:选择脱毒种薯,种薯单个重达75克以上,剔除疡、烂、杂畸型薯。
2. 种薯处理:播种前选择晴天,将选好的品种薯摊于地上晾晒2至3天,在15℃至25℃条件下,当芽长长至0.5至2mm,芽块重不小于50克时挖芽,
3. 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密度每亩在4000株左右。
4. 施肥:每667m2(亩)施有机肥不少于3000千克,每667m2(亩)用含N、P、K各15%的马铃薯专用肥35公斤以上,团均后结合中耕追施尿素7.5千克,硫酸钾7.5千克。
5. 收获: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因品种茎叶枯黄收获。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表皮光滑、芽眼浅、薯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2. 理化指标:块茎单个重150至500克,干物质含量≥17%,淀粉含量≥14%。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历史沿革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县内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县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茎尖脱毒技术、机械化栽培程度、品种选育、种薯经销量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基地县。
围场海拔在750米~2067米之间,属中温带向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性大陆季风性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季、昼夜温差大,且县内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平均含量1.9%,2/3的耕地全氮含量在0.1%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00PPM以上。
产业现状
为持续壮大马铃薯产业,该县通过实施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举措,使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
中部为高淀粉加工薯生产区,以棋盘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总面积为15万亩,重点推广春薯4、坝薯10、红皮、陇薯3等高淀粉品种,辅以地膜覆盖、大垄密植高培土技术、深加工技术,主要为双九淀粉厂及其它淀粉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谋求转化增值。北部接坝及坝上为种薯和专用薯生产区,涉及8乡两场,总面积为10万亩,主要以繁育荷兰15、克新一号、集农958、早大白、夏波蒂、大西洋等品种种薯为主,通过实施新技术、健全扩繁体系,为全县及其它省、市提供优良种薯。
1998年9月,围场马铃薯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金栏”牌商标,第二年,该县生产的“金栏”牌脱毒马铃薯种薯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这标志着该县在“科技兴薯”战略上打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前景分析该县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努力在科研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科研立项,扶持科研实体,加大科普力度,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其中,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星火科技计划——区域性支柱产业;2001年“马铃薯精制淀粉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ZBXSM-1D型马铃薯多功能播种机及抗旱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